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坦克兵编程教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坦克兵编程教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战时的交战国坦克兵都使用过哪些武器当自卫武器?(包括缴获)?
正常来说都是***,但也有用冲锋枪的
上图是1940年,三个法军坦克乘员在Char B1型坦克前边的合影,腰上挂的是Mle 1935A***。
这张是1943年1月,北非的英军坦克组与M3 Lee的合影(美援),红圈处挂着的是恩菲尔德No.2 Mk1或者是韦伯利Mk4转轮,下边这张是全体乘员都有挂转轮的
然后来德军的,这台追猎者左侧的乘员腰上挂着瓦尔特P38
还有一些说法是,德军会在车内空间充裕的情况下(比如三号)带上一把MP40,比方下边这个,但摆拍痕迹严重...
二战时,坦克兵比步兵更安全。
坦克兵比步兵幸福多了,不仅有车坐,平时的后勤饮食补给也要比步兵好。更重要的是,坦克兵待在坦克里面,比步兵更有安全感。
可能有朋友该说了,坦克目标大,冲锋时又要打头阵,很容易被敌人集火消灭。而且,敌人一发炮弹下去,很容易全员报废。
事实上,坦克兵的存活率很高。
(步兵都躲在坦克后面)
据美军统计,在第一军被击毁的450多辆谢尔曼坦克中,仅有129人阵亡。平均每辆被击毁坦克中牺牲不到0.29人!在英军统计中,每辆被击毁的谢尔曼坦克会伴随大约0.6人死亡。苏军T34坦克兵的阵亡率高一些,但是也不到被击毁坦克数量的2倍。
整个二战期间,美军共计派出49516名坦克兵,阵亡1407人,阵亡率仅有2.84%。而且,一半以上的坦克兵都是死在车外。而同时期步兵的阵亡率是15.85%!步兵阵亡率是坦克兵的5.6倍!不过,步兵也不用悲伤,美军陆航轰炸机部队的伤亡率比他们还要高。
所以,找辆谢尔曼钻进去,是很安全的。
二战时,德军的坦克大军大都是被苏军消灭的。等美军坦克兵到达西线时,西线的德军坦克也被陆航的攻击机收拾的差不多了。美军坦克兵就是去清扫战场的,已经很安全了。但是,美国大兵有时候也需要到坦克外面。
(两支黄油枪)
于是,美军坦克兵配备了一些自卫武器。最主要的火力是一支冲锋枪(汤姆逊冲锋枪或者M3黄油枪),其他人是M1911***。在《狂怒》中,主角的坦克上有一支汤姆逊冲锋枪和两支黄油枪。
在战场上,坦克被击伤或出现故障,坦克兵就要爬出坦克,或放弃坦克,或紧急抢修坦克,此时遇到敌人攻击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这时候,坦克兵便要利用随身携带的武器进行自卫。
二战期间,,各国坦克兵所配备的自卫武器基本遵循着“***+冲 锋枪+手榴弹”的标准配置。
MP38式冲锋枪,这款冲锋枪是德国埃尔马兵工厂专门为德军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设计的冲锋枪,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折叠式枪托的冲锋枪,口径为9毫米, 弹夹容量为32发,理论射速高达 500发/分,有效射程达200米;1939年对MP38进行了改进,改进后命名为MP38/40式。
瓦尔特P38***,德国瓦尔特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为服务德军所研制的一款9毫米半自动***;是世界上第一款***用双动发射机构的后膛闭锁***,于1939年投入生产,到二战快结束时,生产了超过一百万支该枪;该枪口径9毫米、枪口初速365米/秒、弹夹容量为8发、有效射程50米。
M24型手榴弹 ,M24式的弹壳将原型的整体式铸铁弹体改为薄钢板冲压成型,弹体内填充TNT***,并将弹体安装在一个中空的木制手柄上。依据杠杆原理,M24式可以比卵形手榴弹投掷得更远。在二战各国士兵中,德国士兵以手持MP38冲锋枪,腰插M24木柄手榴弹成为二战德国士兵的经典形象。
PPSh-41冲锋枪,即“波波沙”冲锋枪。是前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格里戈利·斯帕金于1941年设计完成,***用了大量冲压部件,十分便于大规模量产。该枪与1941年正式装备苏军陆军步兵,突击队及摩托化部队;口径为7.62毫米,射速为900发/分,弹鼓容量为71发。
为啥二战德国坦克兵不戴头盔?
因为二战德国战车悬挂上的特色,加上未发展出合适的坦克头盔,造成一戴船形帽的特色,正因为如此,苏联坦克兵发展了独特的撞击战术,打不过来,猛撞上去好了,基本上德国坦克手不死也丢半条命,根本不是坦克战车过于精密,不耐撞,这点从战例中,经常苏联车手撞后抢德国战车用可以看出来,没有装备合格坦克帽,白白损失多少坦克!
坦克是陆战之王,对德军来说更是如此;是坦克成就了德军的闪电战术,没有坦克的德军一事无成。
因此德军对坦克的研发和生产的投入一直是非常舍得、不惜血本的。
可是我们在二战时期的图片和纪录片里,却很少看到那些德军坦克兵戴头盔,叫人百思不解。
说到这里,你肯定会说,这还用问,防御***,保护生命呗;这个回答看似正确,其实不然。
对步兵来说,钢盔是抵御***、保护生命的;但是坦克兵都是呆在坦克中,坦克厚厚的装甲,足以抵御大多枪弹的攻击,根本就没有必要指望头盔来抵御***。
如果迎面打来的是枪弹,自然有坦克保护;如果打来的是坦克都不能抵挡的炮弹,坦克兵的头盔更是不在话下,起不到保护士兵生命的作用。
那么坦克兵的头盔是不是就成了摆设,不是多此一举吗?显然不是。
大家知道,坦克是速度是比较快的,时速都在30公里以上,而且坦克在很多时候,不是在平坦公路上行驶,更多的是处于越野状态。也就是说,哪有不平哪有它。
坦克在越野状态下,里面的成员是非常颠簸的,时而上坡,时而下坡,翻越万水千山,走过沟沟坎坎。
所以坦克兵除了要留意敌情,还要当心被坦克四壁碰到脑袋。
二战时期德国的坦克兵戴的不是钢制头盔而是里面加了橡胶的黑色贝雷帽。
首先,头盔对于士兵来说,第一目的就是保护头部的安全,可是这对于坦克兵来说,其实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坦克兵躲在坦克里面,坦克***的装甲就是最好的保护,如果连坦克的装甲都无法保护好里面的士兵,那么就算是加一个头口也是不顶用的。
其次,钢铁在缺少***的德国是战略性的物资,能省则省。
你想想,德国二战时期有多少个坦克装甲师群,算算人数也有好几十万人,为这好几十号人配备无关紧要的钢制头盔这是极为划不来的,因此这么多的钢盔帽子,都不知道可以制造多少法***。
最后,就是坦克兵戴的加橡胶的帽子可以更加舒服。
因为在安全性能得到保障情况下,军队里面的也就需要追求一定的舒适性了,因为坦克内部难免有磕磕碰碰,而如果是钢制头盔的话,估计人都得疯掉。而且这样更容易在坦克内接受后方的战斗指令。
这个问题很简单,主要从坦克帽和坦克头盔作用来说,坦克帽和坦克头盔的作用主要用是防止坦克成员被磕伤,坦克内部的四周都是钢铁做的。德国坦克兵比较少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德国坦克内部的空间都比较宽敞,活动空间比较大。大家想想为什么几乎差不多的装甲防护厚度,但是德国坦克的吨位都比苏系坦克大得多。二:德国坦克底盘悬挂系统,不说虎豹交错轮设计,就是三四号坦克的也比苏系坦克强。苏系坦克基本***用克里斯蒂”悬挂系统,虽然速度快。但是坦克内部很颠簸。列如:我们开汽车就不需要带防护帽,因为汽车的减震系统好!
德国早期的坦克兵是有戴坦克帽的,帽顶是非常厚大的,原因就是在其顶部及周围填充了厚厚的海绵衬层,其作用同样是起到防止碰撞作用,只是由于这种帽型对佩戴使用车内通话系统的耳机有较大影响,加之后期坦克设计的发展,于1941年全部撤装,转而使用有沿战斗帽(山地帽)和船型帽。
坦克兵佩戴的坦克帽其作用并不是在坦克被击中时起防护作用,提高坦克兵的生存力,而是在坦克进行越野行进,由于地面不平产生颠簸,防止坦克兵因身体与车体碰撞产生伤害,起到保护作用。
仔细观察二战时苏式坦克兵帽,实际上就是以皮帽为衬底,在其上使用皮革包裹固定的横竖长条海绵条(块),其作用仅仅是为了防止碰撞,对枪炮弹没有任何防护作用。
德国坦克兵不使用有防碰撞坦克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德国坦克减振性能极好。二战中后期德国坦克的主战坦克大多为重型坦克,其负重轮设置几乎全部***用交错排列的双排大直径负重轮,而且每个负重轮都有独立的悬挂系统,相对于***用单排负重轮的苏式坦克以及美英式坦克***用扭杆悬挂系统的小直径负重轮,其减振效果极为优秀,即使在非常颠簸的地面上行驶,也能保持车体非常平稳,故少有乘员身体与坦克车体碰撞现象。
二是德国坦克在制造时就在车体内部容易与乘员身体发生碰撞的部位敷设了厚厚的保护层,不仅同样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且在炎热状态下,有利于坦克乘员穿着单薄,利于汗液蒸发,避免戴皮质坦克帽的闷热感,长时间保持其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是坦克战术的影响。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不仅观瞄系统比较原始,而且火炮没有射向/射角稳定装置(现代坦克火炮全部***用了射向/射角双向稳定器),只能***取短停顿射击的方式(行驶间发现目标,停止间瞄准射击)。
故此,不同的国家***取不同的坦克战术,如苏联坦克***用高速接敌,高速脱离战术,甚至***用高速撞击战术,而德国坦克依仗其厚重的装甲防护,则***用慢速接敌,快速停车,精确射击的战术,再加上极大的车体重量限制了坦克的车速。
因此,德国坦克的行驶速度普遍较低,根本不可能有苏联T-34坦克那种飞离地面的疯狂行驶场面,其坦克兵更不会像苏联坦克兵那样在车体内如乒乓球似的左碰右撞,因此,基本不需要特别的保护措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坦克兵编程教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坦克兵编程教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